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“姊妹篇”大滑坡,IP系列剧成影视“老大难”

2023-11-17 11:15 来源: 青春热剧


《故乡,别来无恙》如今播出过半,在一众现偶古偶包围下可谓“查无此剧”。

相较只有12集却快速拉动话题热度的前作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,这部“姊妹篇”整体表现有些温吞,至今站内热度刚破24000。

在国产剧中,类似的“IP系列剧”式开发还属少数,而有限的例子,如《小别离》开启的“小”系列、《琅琊榜》系列等,都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。

IP系列剧,怎么就成了行业“老大难”?

成为“系列”

以“姊妹篇”为代表的IP系列剧,通常在剧情、人物、演员等层面有一定的关联性,但并不构成续集。

类似的操作在影视领域并不少见。以港剧为例,《公主嫁到》之于《宫心计》、《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》之于《巾帼枭雄》等,不乏一炮双响的案例。

内地剧集方面,排除一些为了宣传强行捆绑爆款的“姊妹篇”,真正明确开发的就有《琅琊榜之风起长林》之于《琅琊榜》,《小别离》之后开发的“小”系列,《情满九道弯》之于《情满四合院》,也有起初就以“IP系列剧”形式开发的《二十不惑》《三十而已》等。


“其实就是IP开发,”剧集制片人关洪指出,“有些剧故事说完了,续集没法往下拍;有些是考虑到做续集难度太大,如果不够成熟,等于IP就毁了。那么就做类似‘姊妹篇’这种系列剧,一方面能有IP优势,同时又避免把IP做垮掉。”

相对来说,这种形散神不散的“IP系列”,电影领域或许更加常见,比如“囧”系列就很典型,保留剧情核心和主演,每部的剧情都不同。


篇幅更长的剧集领域,具体情况会更复杂。

比如“小”系列就是典型的IP系列剧,到了讲述小升初的第三部《小舍得》,口碑却出现了严重滑坡,豆瓣评分从前两部的8分、8.2分降至6.2分。相较于前两部的生活化,该剧过度戏剧化的家庭冲突、教育话题上的制造焦虑,都招致了不少负面声音。

“《小舍得》风格变化太大,一下子走到话题先行的路子上去了,观众肯定不适应。其实题材话题度放在那、播得也不错,没必要挂这个名,反而会伤害IP价值。”编剧卢晓晁认为。


“要做系列剧,如果能保留共同的人物、背景当然最好,但至少要保持内在风格和质感,要不然观众初印象不好,争议直接就起来了。”系列剧要取得不错的表现,就需要在各方面的关联性上成为一个“系列”。

“观众对长视频的情感,一是剧情的沉浸感,二是人物的陪伴感。系列剧一般不延续前作的人物,那就得能让观众回到前作时空的沉浸感。”卢晓晁表示。

而要保证系列剧的成绩,宣传也是关键。

“得让观众降低预期。”关正特别指出,观众其实很难区别续集和系列剧的区别,如果在宣传中不特别点明,而且保证宣传的曝光,“开播后一旦没能达到观众预期,那就是大麻烦。”

《琅琊榜之风起长林》就是如此,当年开播后,虽然依然是同一背景,但全新的故事和人物导致了不少负面声音,收视率也惨淡收场。虽然第二部其实制作不差,豆瓣评分8.4分,但很难在声量上与前作相提并论。


演员、主创、题材、内容风格、宣传……相较于开发续集的难点主要是内容,开发IP系列剧降低了内容难度,但难点却是更加分散复杂的。

解剖麻雀《故乡》

不妨解剖《故乡,别来无恙》(简称《故乡》)这只“麻雀”,对上述难点做一下深度分析。

《故乡》和前作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(简称《他乡》)差别确实非常大。


人物全换,主演阵容只保留了任素汐,但演的也是新的角色;样式改了,从12集、单集70分钟的短剧,改成了36集的常规剧集格式;主创阵容也变了,导演、编剧全都不一样。

《故乡》主要保留的,是相对写实的叙事风格,这也是该剧收获了不少好评的原因。“天府四大金刚”各自的返乡故事,在当下确实都有其代表性,人物也各有可爱之处,让观众能够获得不错的观剧体验。

但从完成度来说,或许不足以支撑该剧承接前作的热度。

《他乡》在叙事上其实有个相对紧密的结构,开局就以晶晶的自杀,铺设了悬疑感和一种强烈的情绪暗示;但《故乡》的剧情讲的是“在故乡也能找到人生的无限可能”,是一个治愈向的故事,如果矛盾铺垫不足,会有温吞无聊的问题。

比如张沛(任素汐饰)和父母的矛盾就在于后者毫无边界感的相处,拆她快递、安排相亲;苟丹丹(史策饰)则是丈夫出轨又出车祸,自己刚刚发现怀孕,公婆还忙着争家产、打官司。


这些矛盾一方面是不够落地的,看起来更像是搜罗了若干“返乡”的话题,但对于“返乡”这个命题来说,缺少一些切身的疼痛感。

另一方面,矛盾又不够大,对于一部剧集来说,不足以形成观众共情的矛盾冲突。在全剧慢节奏的叙事中,进一步放大了问题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也存在题材开发的难度问题。前作主打的是“X漂”题材,这方面行业有着很成熟的开发经验;而《故乡》是一部“返乡”题材,这种故事怎么讲,其实行业内是缺乏成功案例的。


比如主要问题的是,该剧到底要继续获得“X漂”们共情,还是获得“返乡”群体的认同?最终从呈现来看,无论是故乡的吸引力,还是返乡后的实际问题,都没有前作让观众兴奋起来的锋利感,这或许也是该剧讨论度不及预期的原因。

口碑只是一方面,凭借该剧的口碑,目前的播出情况应该说是能达到预期的。

但从IP系列续作的角度评估,与前作的弱关联性对IP价值的降低,还是压缩了该剧原本的可能,其开发思路还应更加清晰一些。

“系列化”风向下

IP系列剧,真的有价值吗?

相较于前文提到的这些IP系列剧,《二十不惑》《三十而已》这一系列的差别就在于,从一开始就希望开发成系列剧的模式,而非以商业成绩为导向的变相续集开发。


目前来说,“二十、三十”系列也是IP系列剧中最成功的。不过,这也很难证明IP系列剧模式的商业价值,因为两部剧都是在2020年7月上线,相互之间说不上有多少赋能,甚至还有点打擂台。

但从大环境来说,开发IP系列剧,又有着行业前瞻下的必要性。

尤其是2019年之后影视产业为了提升确定性,提出的“系列化”要求,成为平台和公司的开发重点。

各平台手里有若干长期开发的“系列化”项目,比如《鬼吹灯》《古董局中局》等,以及类似《庆余年》《赘婿》这类季播剧;即将上线的还有《狐妖小红娘》系列,直接预订了三部曲。

而在IP系列剧方面,目前“二十、三十”系列还是为数不多的案例。该如何开发IP系列,给行业“添产业”,对大部分从业者来说,其实都还是个新的命题。


关正强调“延续性”,“其实无论《琅琊榜之风起长林》还是《小舍得》,再到《故乡,别来无恙》,这些系列剧里的‘显眼包’单独来看,其实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。但是要想‘蹭’IP,就要承担风险,和前作的关联性越弱,你给观众带来的落差感就越大。”

IP系列剧从商业价值上要弱于续集,而能够保留多少价值,就要看能留住多少元素,比如能否原班底、能否延续话题和内在逻辑,实现观众“沉浸感”的回归。

而卢晓晁也指出要把剧集本身做好,“做这种IP系列剧,把怎么‘蹭’的问题交给制片人,自己要有一个做新剧的态度。IP能给你带来的帮助体现在开播之前,体现在这部剧的预约数,如果开播后垮得很快,有IP也没用。”

IP系列剧的成功关乎口碑,大部分被重新开发的IP,前作都是口碑佳作,要实现延续性需要品质上的观感。但也不止关乎口碑,如何让观众回到前作的时空,说一句“这个味儿对了”,更是解题的重点。


目前为止,IP系列剧的开发依然是少数。不过,在行业关注“系列化”的当下,类似的项目或许会进一步增加,而前作留下的经验,在提醒后来者保持谨慎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  • 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“姊妹篇”大滑坡,IP系列剧...

  • 电影《拯救嫌疑人》西安路演 张末李鸿其与观众共...

  • 《水墨入诗画》她穿上百斤青绿山水裙跳舞身轻如...

  • 《西出玉门》定档,倪妮白宇主演,视觉特效大剧...

  • 《一路朝阳》田蓉李万兵“好磕”?李叔的担忧,...

  • 《花轿喜事》定档,田曦薇敖瑞鹏主演,先婚后爱...